原标题:迷信进口贪便宜 海淘药更好?像假药一样危险!迷信
■迷信进口贪便宜,进口不少家庭将之当作必备药
■食药监部门:销售未经批准进口的贪便淘药药品按假药论处
海峡网4月26日讯(泉州网记者 李菁 文\图)“换季了,该备日本家庭的宜海药样常用感冒药了。”在不少市民的更好朋友圈里,都有海外代购药品的像假收录导航源码信息。感冒、危险发烧、迷信咳嗽、进口腹泻、贪便淘药蚊虫叮咬……如今,宜海药样一些家庭在购买常用药品时倾向选择网上海淘,更好认为海外的像假药品副作用小。事实上,危险混乱的迷信海淘市场中,药品安全难保障。另外,ilspy 调试源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销售未经批准进口的药品按假药论处。
海淘药品订单增多 部分价格比原产地还便宜
“感冒咳嗽的人好多呀,推荐日本的家庭常备药。”最近天气变幻无常,一位日本代购在朋友圈里发出了十多种日本药品图片,还发了在日本药妆店采购的小视频。
记者通过多位海外代购了解到,澳洲的保健品,日本的感冒药、退热贴,德国的咳嗽药水销量最佳。“现在很多家庭都会备海外的感冒药和咳嗽药水,尤其是给孩子吃的。”一位日本代购告诉记者,modbus 源码 c这几年药品代购量直线上升,代购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家庭的必备。
一位德国代购告诉记者,除了奶粉和米糊,咳嗽药水等家庭常备药是她店里的“销量冠军”。事实上这款药有国产版,但有些消费者认为海外版质量不一样。“事实上,我看了说明书,并没有区别。”这位代购说。
“朋友圈里卖药的人很多,有些人甚至没有出过国,都是找所谓的代理拿货。这部分药品很可能有问题,我曾经看到一位代购卖的zlib库源码药,比原产地便宜了一半。”庄小姐常到日韩出差,有些代购的价格让她匪夷所思。
洋文说明书看不懂 如何服用靠“传闻”
“看不懂说明书,只能询问卖家,或者问用过的人。”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大部分人对海淘药品的成分、用量、副作用等一问三不知,也极少人通过翻译软件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市民林小姐的宝宝1周岁,之前咳嗽时服用了澳洲代购的某款止咳药水。“上面有不同年龄的用量,简单的英文还是能看懂的,但是电影源码seo不良反应就看不懂了。”她告诉记者,身边有小孩的家长很多都备着这款咳嗽药水,“代购告诉我,孩子干咳就吃这个药,不用急着去医院。我也不喜欢让孩子去医院,一怕医院里细菌多,二是怕医院给孩子开抗生素。”
市民蔡女士怀孕时就托朋友从美国带了维生素、益生菌,还从日本代购了小儿感冒药、退热贴等。“有备无患,听说很多人都准备这些药物,具体疗效我也不太清楚,应该没事吧。”
卖未经批准进口药 以销售假药论处
今年年初,苏州一女子在网上销售德国产的治疗急、慢性鼻窦炎和支气管炎的药品,最终被按卖假药论处,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20.6万元。
据了解,根据药品管理法中的相关规定,未经批准生产、进口药品,或者依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按照假药论处。正规的进口药品,应具备《进口药品注册证》《进口药品通关单》等。
记者从泉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进口商品店也不能销售未经国家批准进口的药品,一旦发现将以销售假药论处。
早前,泉州警方曾在检查中发现市区某进口食品店销售数十种海外药品。经调查,该进口食品店出售的保婴丹、双飞水、蚬壳胃散等药品均未经批准进口,店内共有药物50多种、500多件,价值2万多元。该店主因涉嫌销售未经批准的药品,被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服用药物应遵医嘱 网上售药须有“双资质”
海淘药品的安全性有保障吗?“海淘药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尚不明确,消费者应谨慎购买,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泉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服用药物要遵照医嘱以及药物的使用说明书,特别是一些中成药,超过用药剂量会产生毒性反应。如蜈蚣丸里含的苦杏仁内含氰苷,在体内可代谢转化成氰化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汝鹏医师提醒。
记者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网上售药的主体,须在线下具备《药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资质。让售药商家入驻的第三方电商平台须具备《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另外,网上只能销售非处方药。
在此也提醒消费者,网上购药前,可先到国家食药监局的网站上查询该网上药店是否具备售药的资质,并查询药品是否有批准文号。消费者发现无资质商家,除了向平台投诉,还可以向食药监部门12331举报。
相关新闻
晋江一男子服用过量泰国蜈蚣丸进ICU
今年春节,晋江安海一名53岁的男子吃泰国蜈蚣丸治咳嗽,因觉得药效不理想而盲目加大药量,竟连续一个月每天服用三十来粒药,结果大年初三凌晨被送医救治进了ICU。
医生表示,该患者按最大药量服用后没有解决咳嗽问题,于是就盲目加大药量,连续一个月每天服用三十来粒。
男童误服大量海淘维生素E糖后洗胃
4月17日,江苏常州一名4岁男孩误服了几十粒海淘的维生素E糖,被家长紧急送到医院洗胃。
医生表示,为了避免孩子抵触,现在有些儿童药品、保健品会在外观和口味上与糖果相似,幼儿无法分辨,家长一定要加强看管,按医嘱服用,即便是维生素类的软糖,也不能让孩子过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