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斯.羅伯茲(Russ Roberts)
與他人相處融洽——當個優質的必理朋友、配偶或同事——是出人你我每天都要應對的無正解難題;在「工作或獨處的渴望」及「身邊的人想要與我們共處的渴望」之間,我們試圖取得某種平衡。生最專注於「豐盛」這件事能怎麼幫助我們處理這種緊張關係?我們要怎樣成為更理想的好決朋友、配偶與同事?
有個很好的定們的朋起點:不要只想到自己——意識到你不是宇宙的中心。這需要某種程度的樣成友配凹凸租车平台源码自我覺察,也就是為更意識到你的行動與話語會如何影響到他人,以及你會帶給旁人什麼觀感。理想要做到自我覺察,偶與可以透過治療、同事冥想、必理宗教,出人抑或哲學或文學的生最閱讀。
在最好的好決情況下,宗教與冥想不僅使我們與自己內心有所連結,定們的朋還能接觸到超越自己、更為宏遠的境界,會帶給我們超凡的體會及歸屬感。但在最糟的情況下,信仰宗教與進行冥想可能讓人陷入某種自我陶醉和自戀、某種自我耽溺和自我中心。我在這裡要談的自我覺察有些不同。這裡說的是,我們要覺察到自己的言論與想法常出自於下意識。稍早發生的事,或者與他人互動的慣性演變成某種難以跳脫的積習,兩者都可能按下我們內心的自動反應鈕。
舉例來說,經過長時間磨合後,微码的源码婚姻中的其中一方可能會出於本能對另一方的發言產生全然下意識的回應,日子一久習慣就這樣形成了。在最好的情況下,冥想或治療或宗教能做的,是讓你在回應前先稍微打住。暫時打住一下有助於你理解,要精準掌握當下真實的狀況,言語並非永遠可靠。這麼做也會提醒你,你其實跳脫得了可能不斷循環反覆的腳本。這也能提醒你,你的本能反應是受到內心的恐懼、渴望與需求牽動的結果。稍微打住能夠提醒你,你可以走出慣性反應,做出更體貼或周全的回覆。透過練習,就能把你的慣性打磨得更好。
培養這種自我覺察會碰上的挑戰之一,是它不會自然而然發生。採用狹義功利主義的生活方式又會讓自我覺察變得更難。如果總是在問,這對我有什麼好處?——我能有什麼利益?那有大於我付出的成本嗎?——我就更難去注意到自己與他人的互動方式,以及自己的行為或許沒顧慮到他們對我的需求。
要如何打破不斷重複、像是開啟自動駕駛模式的腳本,即扼殺、毒害我們關係的recordset类源码腳本?我們能怎麼重寫自我的敘事(或也可稱為我們的人生故事),好讓我們不只想到自己?我們很習慣把某些敘事投射於自身——受害者、英雄、超級巨星、輸家,以及沒那麼極端的各種角色安排。
我們必然自視為親身演出某場實境秀的主角。身為主角,你面臨許多人生的重大決定——要住在哪裡、做什麼工作、跟誰結婚等,也就是你生命中的無正解難題。一路上,就如任一齣精采戲劇那樣,我們的人生會有種種老套和意料之外的事件介入,故事因為情節轉折而有趣。可能是生病、屬意的工作機會落空、期待愛苗滋長卻遭對方拒絕。又或者你意外獲得了榮耀;朋友創業並向你提供你未曾預期的工作職位;與朋友出遊後,友誼醞釀成愛情。
上述種種經歷會讓你堅持、放棄;歡笑、哭泣;翩翩起舞、呆坐場邊;計畫、籌謀;心生盼望、懷抱夢想。你在心裡想著過去的榮光,以及未來可能獲致的php 话费源码成功。當故事出現好的發展,你為自己慶幸;但有時候(不會一直如此),你會想起比較慘澹的某幾集情節,甚或一整季的每一集故事都不怎麼令人開心,因為哪怕傾盡全力,結果還是不如你預期。「過去」是不斷擴充的故事庫——你邁向未來時帶在身邊的回憶,而「未來」則要容納所有你希望打造的故事。
因為我們天生在乎自己甚於在乎他人,所以就會有一齣名為「我生命的故事」的內心劇場,它在人心中的螢幕全年無休不斷上演。把自己視為這齣戲劇的主角、身邊其他人只扮演配角,這件事理所當然。
這種敘事在我們大腦裡無所不在,因而影響到日常中的生活體驗。這是我們對發生於自身的事情,以及我們希望未來發生的事情的理解方式。這些敘事必定不完整。身為編劇的我們傾向將內心的敘事焦點全放在自己身上,而這麼一來,敘事就不一定準確。
亞當.斯密意識到,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不會一直和真實的自己一致。
旁人說,他是名膽大的外科醫生,他連在自己身上動手術時,手都不會顫抖;而他往往也大膽、openmeeting源码编译毫不猶豫就揭開自我欺騙的神祕面紗,正是「自我欺騙」遮掩了他眼中自身品行的缺陷。
身為自我敘事的作者,我們往往對直視主角的實情感到掙扎。「自我欺騙的神祕面紗」難以揭開。
過去的人可能會將他們視為「自己」這部小說的作者。而我們現代人接觸更多影視化內容。所以從我的觀點來看,我的人生就像《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這部電影,我扮演的是楚門的角色,但觀眾少很多。事實上,只有一名觀影者:我。我既是主角,也很可能是以此角度看待這個故事的唯一人士,但多數時候我沒注意到這點。我太忙著思索腳本與過去的集數,還有這個系列作若要繼續拍的話,我也想著未來要製作的新集數。
但世界上也有思考人生的不同方法。我指的不是對自己訴說自身故事這件事,因為這跟人自我中心的天性同樣與生俱來;我指的是「主角是誰」的設定。如果自視為實境秀主角,而身邊的人都是配角的話,你必然會錯失人生中重要的大半精華,以及身在其中的你所能扮演的角色。
將自己視為主角這種天生的衝動,當然會把較不重要的角色分給身邊的人。試著想像由國中生來搬演《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劇碼。這部音樂劇的導演跟班尼迪克・康柏拜區(Benedict Cumberbatch)是高中同學,而且不知怎麼就成功說服他參與演出,而他的角色是伊萊莎・杜立德(Eliza Doolittle)的父親:清道夫阿爾弗德。
阿爾弗德並非這部音樂劇裡的明星角色。但他有機會唱兩首很棒的歌——〈但只要一點點運氣〉(With a Little Bit of Luck)與〈把我準時送到教堂〉(Get Me to the Church on Time)——還有幾句精采的台詞。讓班尼迪克・康柏拜區跟一群中學生演這個角色,一定會成為多數學生難忘的經驗。而班尼迪克也能藉此為自己的腳本加入幾個好故事:「告訴你,有一次我幫以前哈羅公學的老朋友一個忙⋯⋯」
你會怎麼描述班尼迪克・康柏拜區與這群中學生的關係?他們一定會大受震撼,也敬畏有個真正的演員和名人來演出這齣劇。簡單來說:關係會是疏遠的。他們不在同一個世界。也因為兩個世界距離太遙遠,就不可能真的發展出關係。當然在某些方面他們會有共同點,畢竟是演出同一部戲,也共用同一套布景,甚至在台下也能有一些對話,但他們無法真正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在明星與其餘演員之間,有著太大的鴻溝。當康柏拜區在台上或甚至在台下時,他真有辦法展現最真實的自己嗎?這難以想像。跟一群中學生在一起,他能表現得多真誠?
我認為某種程度上這個例子證明了,把自己當成我們人生故事中的主角有多荒謬。我們與其他人會有共同感受,但並非在全然平等的基礎上。若一個不小心,「我的感受如何」就會凌駕於「你的感受如何」之上。若一個不小心,就會過於放大「別人會怎麼影響我」,而小看了「我會怎麼影響他人」。哪怕我的角色只是背景合唱團的一員,我勢必仍會讓自己的角色看起來比實際上更重要。我勢必多看重自己那麼一些。我勢必會低估你的角色,也難以記住:在與我不同的人生裡,你也有自己的情緒與小劇場。很難不洋洋得意、故作姿態,外加用稍嫌過高的音量講出自己的那麼幾句台詞。
把自己看成主角不代表你是自戀狂。如果你很謙虛、害羞,通常你依然會是某部持續更新的迷你影集的主角。只不過那部迷你影集的主題會是謙虛、害羞的人面臨的挑戰。就算是我們當中最謙虛、害羞的人,也在所難免傾向關注內心那些由自身經驗、針對過去扭曲而不完美的記憶所占據的核心部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你可以不必理性,做出人生最好決定:一個經濟學家對人生難題的非經濟思考》,臉譜出版
作者:路斯.羅伯茲(Russ Roberts)
譯者:余韋達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成人商品、實體商品、限定商品不包含在內,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拖延、焦慮、自我懷疑、選擇困難……
總是下不了決定,是因為生命中滿是棘手的「無正解難題」
讓經濟學家以「非經濟」思考框架,教你擺脫糾結,活出美好人生
人的一生難免碰上猶豫、遲疑的關卡,許多難題不能以推理、演算、數據資料來破解
經濟學家路斯.羅伯茲要告訴你:只靠「理性」找尋解方遠遠不夠
權衡利害的經濟學邏輯有其侷限,功利主義思維充滿盲點
認清豐盛人生的要素,找出自我核心價值,無正解難題絕非「無解」
「如果重要的事情難以測量,而可測量的事情容易誤導人,我們還剩哪種決策框架可用?」
數據與演算法可幫助我們避開車潮、減重,找出哪部電影我們可能想看——通常結果都不錯。
然而,當你面對人生中重大抉擇,例如跟誰步入婚姻、要不要生兒育女、換不換工作、
該選在哪裡安家落戶,諸如此類「無正解」的難題,既不能完全以理性分析,
也無法靠計算得出標準答案,又該怎麼應對才好?
無正解難題之所以討人厭,其中一個原因是不明朗的未來令人難以看透。由於我們渴望握有掌控與確定性,
在面臨無正解難題時,我們天生會有衝動想試著用更多資訊和更佳的策略,讓黑暗中能有光亮。
然而,本書作者重量級經濟學家路斯.羅伯茲會提出意料之外的思考人生的角度。
他擊破功利至上、理性計算的盲點,運用各種生活化案例,並援引哲學家、經濟學家、
美式足球教練、詩人、史上最偉大的幾名科學家等人的智慧,帶我們一同踏上豐盛人生的探索之旅。
羅伯茲邀請讀者跳脫功利主義的邏輯框架,試著思考以下問題——
- 養兒育女讓人荷包空虛、心力交瘁,甚至折損健康,看似「賠率」極大的事,為什麼許多父母仍選擇生養?
- 交友軟體演算法算得出「最佳」對象嗎?要跟多少人比較後,才能確認「最佳值」?數學公式能否破解擇偶的無正解難題?
- 「前五十年享受快樂,後二十年只有悔恨與羞辱」vs.「前二十年充滿苦難,後五十年過得享樂」的人生——數值看似相同,但兩者真的一樣嗎?
- 交朋友時,能把「對我有什麼好處」當成來往與否的標準嗎?那麼,怎樣的朋友才「值得」結交?
- 選舉日出門投票費時費力,一票之差影響全局也很罕見;「少我那一票」明明無所謂,為何許多選民仍認真行使公民權?
本書的核心是要告訴讀者,與其把人生視為一連串有待解決的難題,不如看成值得探索、玩味的謎團。
最好的決定不會在應用程式或理性分析中顯現,現實人生比那還要複雜棘手,但或許,也因此更讓人滿足。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