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js跳广告源码】【NFT源码解析】【obv原创源码】韓愈的〈師說〉其實是大有問題的論說文,實在不能算是好文章

时间:2024-11-26 12:18:29 来源:源码泄密 分类:探索

文:張小琳

屹立不搖的韓愈經典古文和閱讀糾結

經過幾次課綱的輪替,〈師說〉依然是說其實大算好高中國文選定的核心古文。這是有問唐代文人韓愈的作品,韓愈有鑒於中唐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論說恥學於師,文實文章造成不問學的韓愈autojs跳广告源码風氣,因此撰寫〈師說〉來說明從師問學的說其實大算好重要性。

〈師說〉也總是有問放在高中國文的第一冊(還經常是第一課),或許是論說想趁學生甫進高中之初,讓他們了解「從師問學」的文實文章重要吧。除此之外,韓愈〈師說〉也常被視為議論文寫作的說其實大算好範本,因為文章連用三組正反對比來說明不問學的有問後果,氣勢滂礡,論說不管是文實文章在論據或是論證上,皆有可觀。

雖然〈師說〉有充足存在的理由,但我自己上這一課的時候一直有點卡,卡關的部分是因為這篇文章的「論點(立論)」難以判斷:

以下,我們引用〈師說〉的第一、二段,並找出文章的論點: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NFT源码解析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求老師指教,那成爲疑難的問題,終究不能解決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翻譯)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識和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並以他爲師;在我之後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識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並以他爲師。我學習的是知識,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無論年長年少,知識所存在的地方,就是obv原创源码老師所存在的地方。

這段話的論點為:

  • 古者必師
  •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如果順著論點,韓愈應該要引用資料說明自己的論點站得住腳(論據),那麼接下來合理的期待,韓愈會討論的不外乎是,古者如何(為何)從師?師者傳道的內容是什麼?師者如何傳道等等。但實際上在課文的三、四、五段,韓愈花了大量的篇幅進行正反對比,說明不從師問學的後果。

我用一張表格來說明。

1691492735013Photo Credit:截自作者

再者,即使我們認同「學習古人從師問學」很重要,也知道「從師」並需抱持道存師存的態度;但「問學」這件事還是讓人充滿疑惑,韓愈到底希望大家問學的內容是什麼呢?這件事情文本本身的解釋是很模糊的(後面會進行一些推論),如果文章本身都說不清楚,讀者又如何產生行動?

朱家安〈師說的推論練習〉有類似的看法。這篇文章的推論很精彩,我節錄結尾的一段話:(有一種心聲被說出來的愉悅)

韓愈寫〈師說〉,是為了主張人應該從師學道。然而我們花了很多篇幅,還是無法確認韓愈的「道」是什麼意思。如果一篇文章說了半天,卻連自己的結論是什麼都講不清楚,實在不能算是什麼好文章。

因此接下來,我們會先從文本中討論得比較清楚的「學習者的態度」以及「不問學的後果」進行梳理,再試著討論「道」和「問學」間的恩施直播源码關係,並試著用不同的結構整理文本。

學習者的態度

從一、二段的論述,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1. 老師教授的內容包含:傳道、受業、解惑
  2. 在從師問學時,應抱持著「道存、師存」的態度

不從師問學的後果

當時中唐士大夫又沒有從師問學的風氣,因此韓愈花了很大的篇幅說明「不從師問學的後果」,這一大段應該是全文最精彩之處。這個精彩倒不是論點、論據以及論證間的緊密扣合,更多的是文采生動,寫得氣勢滂礡。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快客源码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在這一段中韓愈用了三組對比,第一組是「聖人與眾人」,藉由聖人從師而眾人人不從師,說明不問學會造成聖益聖,愚益愚的後果。第二組是「為子擇師與其身恥師」,藉由士大夫行為的矛盾,說明問學的方向不對,會造成小學而大遺的後果。

第三組是「百工與士大夫」,藉由百工相師以及士大夫要問問題時內心戲太多作為對比,說明不問學造成(士大夫)之智比不上百工之人的後果。

用白話來說,這三組對比就是在批評士大夫:「比你厲害的人比你還要努力;你自身搞不清處學習的方向;比你笨的人後來都贏你了。」

我覺得讀起來還蠻寫實的,感覺自己也需要有所警惕。不然比賽的終點,才發現所有人都在你前面。

但也正是這最精彩的一段,讓我有些不解的地方。如果我們被這些不問學的後果說的心生警惕,那麼接下來該問的就是——那什麼是我該問的呢?畢竟韓愈點名說要問的東西不是句讀之學,而是傳道、解惑的東西。

至此,討論的重點就移到,「從師問學的具體內容」。

從師問學的具體內容

韓愈在第一段提及:「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古時候的學習資源遠不如現代豐富,畢昇的活字版還要兩百年之後才會發明,學習時能夠依賴的對象主要就是老師。既然老師的功能是「傳道、受業、解惑」,那麼這應該也就是我們要問學的具體內容。

韓愈在第四段又談到:「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我們可由此推論,傳道、受業、解惑三者中,韓愈更看重「傳道、解惑」。

傳道與解惑兩者,我以為「解惑」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如前面所述,老師是傳遞知識的主要媒介,不管學什麼,有疑惑是正常的,請教老師當然也都正常。剩下的就是「傳道」了,韓愈認為老師應該傳道,士大夫應該學道,在道的學習上若有疑惑,應該向懂的人請教。

那麼,什麼是「道」呢?一般多由知人論事的方法入手,將道解釋為「儒道」。這個說法有其道理,但國文作為一門閱讀為主的學科,我們不妨從〈師說〉以及〈原道〉來一探究竟。

首先,〈師說〉數次讚賞古人有從師問學的風氣:

  • 古之學者必有師
  •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亦遠矣,尤且從師而問焉
  •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由此我們得以推論,聖人(孔子)學習的內容,是韓愈認同的「道」,孔子學什麼呢?孔子跟郯子請教官職的名稱,跟萇弘請教音樂,跟師襄學琴,像老子問禮,將這四個學習內容歸納,其實孔子學的就是「禮(官名、禮)」、「樂(音樂、琴)」

而在〈原道〉中,韓愈對「道」有如下解釋: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
(翻譯)
我所謂先王的政教,是什麼呢?就是博愛即稱之為仁,合乎仁的行為即稱為義。從仁義再向前進就是道。自身具有而不依賴外界的叫做德。講仁義道德的書有《詩經》、《尚書》、《易經》和《春秋》。體現仁義道德的法式就是禮儀、音樂、刑法、政令。它們教育的人民是士、農、工、商

可見對於韓愈而言,所謂的道,指的即是仁、義;而仁義的具體落實則在「禮、樂」,孔子請學師襄、萇弘、郯子、老聃,正是學道的展現。

當問學作為一種方法

基於上述的推論,若我們以常見議論文的要素來看〈師說〉,會發現在論點和論據之間是有所偏移的。如果換個方法,把「道」視為學習的核心,「問學」當成學習的方法,可以得到另一種拆解方式,同樣以圖表表示。

1691492790620Photo Credit:截自作者

我自己還滿喜歡重新進行〈師說〉的推論練習,新的學期也能用不同的方法帶學生討論課文,利用「學習的核心、實踐核心的方法、實踐的好處與不實踐的後果」的敘述脈絡,或許更能藉由這篇文章,引導學生寫作,以及理解學生對「學習」的看法,並一起探索更多有效的學習方法,甚至是針對「如何問學」進行補充,都是很令人期待的。

當然,有時候我也會想,韓愈其實是個有趣的人,也有很多有趣的文章,核心古文如果能換換口味(毛穎傳之類的),也是很棒的啊,畢竟討論學習的文章,我覺得現代的白話文可能對學生更有幫助。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師說:也是推論練習

延伸閱讀

  • 作為一篇論說文,韓愈〈師說〉有什麼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 韓愈〈師說〉是一篇結構失敗的論說文,請你把論述過程講清楚好嗎?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丁肇九